天国之秋

快两个月没有动笔,临笔之时,略显生疏。最近一段时间,看了本书,稍稍有些感触,闲下来记录一番。

大清到了咸丰皇帝时,已是内忧外患,风雨飘摇。这个持续运转了两百年的国家机器,面对着千年未有之大变局。先是中原王朝千百年来的通病,王朝末年的土地兼并,流民四起,官僚腐败,国库空虚,整个体制渐渐走向崩溃;而最重要的是,外来文明的冲击,这对千百年来的统治思想带来更大的挑战。

1858年,席卷半个中国的太平天国运动已进入了相持阶段。无论是帝国还是叛乱者都已处在疲惫期。天京之乱后,太平天国的精锐尽失,翼王出走,东王被杀,天王失落。整个天国只能龟缩在天京之内,武昌,安庆,这些外围的领地渐渐落入清廷的手中。清廷也处在微妙的地步,在南京两岸建立着牢固的江北和江南大营。一举攻破城墙,剿灭叛匪似乎只是时间问题。

而在洪仁玕进入天京之时,清廷的未来乌云密布。英法即将再次对愚昧自大的满大人们展开行动。在接下来的一年里,他们攻下了塘沽口,秋风扫落叶般的席卷天津,僧格林沁的蒙古骑兵在先进火枪下不堪一击。 奕𬣞 仓惶出逃,在交迫不堪中病死。那些蛮夷,带给曾经不可一世的满洲人入关后最为不堪的耻辱,焚烧了满洲皇帝生活了一辈子的圆明园。

在天京城内,洪仁玕和年轻的勇王,忠王谋划着新的战略。忠王向北,勇王向南。短短数周内,清军的江南,江北大营均被告破,钦差大臣和春自杀。连苏杭也接连落入太平军之手。在清廷陷入内外前所未有之困境时,转折点也在渐渐迫近。


曾国藩是一名典型的儒家知识分子。他坚持着每日三省吾身的工作。当接到两江总督的任命时,他正策划着对安庆的围困。他意识到,权力的巨大意味着责任的重大。而在他的内心中,他并不想推翻这套系统,这推举他成中国第一人的系统;他坚信上天还眷顾这个绵延了两百余年的王朝;他相信光复南京将让他,他家族标榜史册,获得无上荣耀。而这一切,在于他的知人善用,从鲍超到李鸿章;在于他铁血的湘军,他的家族,他的兄弟们。

而同时太平军试图夺取上海,这个贸易港口。这样,洪仁玕的宏图将彻底展开。在香港与传教士十余年的学习,让他认识到西方的先进不仅仅在于坚船利炮,也在于制度机构。他想获取西方国家的对天国的支持。从西方手里购入先进的蒸汽铁甲舰,建立一只先进的舰队。太平军将会在长江中所向披靡,从而夺回武昌,甚至能和石达开在四川会和。这样就能稳固太平天国,再而和西方展开贸易,让国家富强。在更远的将来,甚至建立国会,大学等现代的机构。这一切都建立于西方那扑朔迷离的态度。这梦想,将在上海被Ward的常胜军所击碎。

激烈的辩论发生在英国国会,如何处理中国内战,以及同时间爆发的美国内战。虽早已惊诧于满洲统治者的无知和傲慢,嗜血和野蛮,但英国人觉得,维持满洲对中国的统治能更好的维持他们在中国的贸易利益。在这种假设下,他们帮助曾国藩在太平军的眼下运送了上万淮军从安庆沿长江而下,在上海和戈登的常胜军会师,在南京西边开辟了第二个战场。


两江地带,从安徽到江苏,在经历了十余年的战乱后,已不能用生灵涂炭所能描述。安庆城外,绵延数百英里,了无人烟,这是一场地狱般的战斗,无论是曾国荃的湘军还是陈玉成的太平军。在英国人逐渐断绝对安庆的粮草运输之后,安庆渐渐的变成死亡之城。而在城外,湘军也是艰难求生。身为两江总督,曾国藩却只有徽州在自己的掌控下,而帝国的中央财政早已崩溃;军饷和粮草都依仗着家乡湖南的支持。更火上浇油的是,徽州早已民生凋敝。人吃人层出不绝,甚至在1862年秋,曾国藩在日记中写道,人肉价格在徽州已经翻了四倍。

在这修罗场中,太平军渐渐走向了它的命运终点。曾国荃从安庆顺流而下,围攻天京;李鸿章从上海攻下苏州,向西挺进天京;左宗棠从浙江,占领杭州,向南逼近天京。终于在起兵十余年后,历经三次自杀未遂后,曾国藩光复了南京,完成了汉人官僚所能及的最大的荣耀。


在天国覆灭后,曾国藩激流而退,拒绝左右纷纷拥戴他为帝的想法。他获得了远超他所梦想权力,也承担了巨大的责任。他知道,皇帝并不是个好的差事。上天的瞩目,生民的希冀,这重重的压力,正是让咸丰的生命走向了尽头。他是累了,真的想成为一名学者,著书立说。北京的朝廷对此是不信任的,十几年后,他终究不能在平静中死去。

天国的覆灭,随着国内的稳定,反而降低了中国与英国贸易的兴趣。中国的满洲政府也无意于改革,甚至在几十年后的义和团中,再次让首都陷落。而在地方上,由曾国藩的后生们展开的改良也是浅尝辄止,最后由近邻日本打的落花流水。

或许是历史的讽刺,在曾国藩站上天京城头的50年后,同样是广东人,同样带着西方的思想,同样喊着驱除鞑虏的口号,孙文将满清送进了棺材。


黑格尔说:中国没有历史,只是王朝的轮回。的确,皇帝来,王朝去,是这片土地少有的,亘古不变的规律。后来日本明治维新的奠基者之一伊藤博文说:太平军在一定程度上代表着新兴的王朝力量,1860年的满清其实已是日暮西山,气数已尽;而湘军和英国的续命实实在在阻碍了历史的发展。换句话说,在处在历史千年变局之时,中国需要一批崭新面貌的人来拥抱时代,拥抱潮流。曾国藩,洪仁玕们意识到了西方不仅物质而且思想上的先进,但他们一个缺乏魄力,一个缺乏能力去实践。

而当到了20世纪,孙文,袁世凯,乃至后来的蒋中正的出现,他们或许有这种认识和勇气;遗憾的是,历史的窗口已经过去,日本已取代中国成为远东的列强,而共产主义革命也渐渐点燃全球。


读罢这本书,萦绕我脑海而久久未平的是:

西方对中国近代历史的影响超过中国人一般的认知。而西方的目的从始至终都是:贸易。一个稳定而统一的是市场是他们所希望的。日本人早已洞悉这一切,加入他们,学习他们,与之贸易是走出东亚王朝循环的唯一途径。而中国却在南京城破后,历经上百年的不断革命后,才开始这旅途。

太平天国战争所引起的人口损失,据说高达几千万人,远远超过同时期的美国内战;安徽和江苏甚至到了辛亥革命时期才恢复到天国前的人口水平。战争的双方是残酷的,湘军的杀降和太平军对满人的屠杀,都是罄竹难书的野蛮行径。期间人命如草芥,多少的苦难被淹没在历史的长河中。而反讽的是,人们为了天国理想而起义,曾国藩为了正统民生而起军,所说都是为了天下苍生,而正是天下苍生承担着战争无法逆转的痛:死亡。

望未来不再有铁与火的历程,这片大地承载的太多的血和泪!

作者: user

无趣的人。

《天国之秋》有4个想法

  1. 我要补充一下曾国藩,有本书说了:“中国传统的士大夫,学而优则仕,在公则辅翼圣主,福国利民;在私则荣宗耀祖,升官发财。 ….自古‘帝王多无赖。’他们是书生出身,还未下流到‘无赖’的程度。” 所以曾国藩的个人政治信仰不可忽略。前一段时间我还看了,一个人评论,家天下的皇帝,讲究传承,是不可能从骨子里信任读书人的。特别还在继承权不稳的情况下。
    文章还有一个重要的史实错误,断送满清王朝的不是孙,是袁世凯的北洋六镇。不要犯这种常识性错误。没有袁世凯,不可能会完美的过渡。

  2. 南有兵戎北有火,中兴曾见有奇才。如果铁与火的历程还将继续的话,思奇加油吧!

  3. 后来我看了一些其他的书,这本书其实我忘得差不多了。不过先指出文中第一个不同意的地方:真正断送清朝的是新军,是袁世凯而不是孙文,孙文相对太弱了。袁世凯如果真的站在清廷那边,王朝不会那么和平交替。我觉得孙文出名是民运第一人。(因为在巴黎领馆被捕出书而闻名)新军起源清末的新政。太平天国刚开始我觉得不是为理想而起义啊,就是一次普通的农民起义啊,刚开始他们是匪。广西那个时候山多匪多,用教义规范队伍,讲义气。后来一点点成功,天平天国首先自己内部权力斗争不断,出问题;至于曾国藩,他是典型的儒家知识分子的代表。这是一场内乱。这本书以西方的视角来解读,我后来感觉还是有点浅薄了。《棉花帝国》从全球经济史的角度解读了英国为什么不会支持天平天国;还有我从其他地方看到了一个小细节,英国人真的是好狡猾的。在这次内乱中,它伪装内乱趁机夺取了在上海中国海关的税权,没有交还给清廷。不过管理的还行。它最终还是看利益的。

    1. 袁世凯小站练兵在走进共和里面有涉及,后来戊戌变法,康有为曾寄希望于袁世凯,被拒绝了。当然清廷也没看到新军的影响。

评论已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