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ear of missing out

人类是社会动物

华尔街日报最近出了个专栏:Back In Business;今天是第一篇,写的很漂亮。

自从今年三月初的全球市场暴跌,市场却迅速的反弹,以科技公司为代表的纳斯达克综合指数新高之后见新高。其中最为人瞩目的就是Tesla,它的股价如云霄飞车般直上直下,在经济衰退,油价暴跌的情况下,市值迈上一个又一个阶梯,先是超越丰田成为世界上最大的汽车生产商,甚至越位同为科技公司的Intel。而这个公司,一个季度仅仅卖出不到十万辆汽车。它同时也是一个明星股,它的老板和它的拥护者们都是这个社交媒体时代最闪耀的明星。

而在这期专栏里面,人们不得不回想起几百年前,发生在London的“the south sea bubble”。南海公司也肩负着巨大的希冀,划时代的技术革命,广阔的市场。包括King George I and Sir Isaac Newton在内的明星级别投资者。南海公司的股价在上涨635%之后见顶,之后直线下坠,跌幅达到毁灭性的90%。

洞悉自然的“股神”牛顿最后在这次行为中损失惨重。

这一切都有一些相似点,南海泡沫时期真是报纸作为新兴媒体登上历史舞台;而今日的世界,社交媒体,比如Reddit无比迅速的传递信息,而投资者们能在,诸如“Robin_Hood”平台上面进行即时交易。Twitter上,有一位接近200万粉丝的体育博主甚至直播自己的交易,他说投资股票只有两条原则:1:stocks only go up;2: if you are skeptic about your stocks,just look at the first one。其次,市场正处在低利率时代,投机者们能以更低的成本获取大量的投机资金,同时较低的无风险利率也驱使资金蜂拥入高收益的股票市场。最后,这些公司许诺美好的未来,换句话说,它们有着最动听的故事;比如南海公司拥有新世界特许的经营权,从而获得对新大陆的贸易垄断;而Tesla是一家很Cool的公司,电动汽车革命的领头羊,甚至可能成为下一次能源革命的奠基者。

但人们是真的不理性或者过于理性?

Above all was eternal human desire to be part of the in crowd,or what we today call FOMO:fear of missing out.

Wall Street Journal

我们归根结底还是社群动物。

When the rest of the world is mad we must imitate them in some measure!

One banker who throwing some of his money in that bubble

我们需要群体,我们需要让自己觉得是群体的一员。我们不希望成为群体中那落后的一员,这样的代价是孤立,焦虑,恐惧,这种孤独感深深的埋藏于我们的基因之中。作为最早直立的动物,我们的祖先,脱离群体,意味着成为四足猎食者的盘中餐。而跟随社群,模仿大众,意味着我们能享有社群的资源,精神上和物质上。


这种从众是我们出生那一刻所迫切需要的生存本能。父母在我们尚在幼儿时代,便教导我们要学会分享和观察。到了校园时代,我们坐在同一间教室,学习相同的课程,面对同样的老师,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的为着同一个目标而寒窗苦读。走进社会,更是近乎一样的人生轨迹,升职加薪,洋房豪车,生儿育女,紧紧跟随社会的步伐。

我也深有体会,在信息时代,当你投资市场,市场上光鲜亮丽的成功事件会被无比放大,正是因为这样,这些成功事迹才成为新闻,从而获取更多眼球。你或许在股票市场瞬间获取几万利润,但是当别人获取几十万利润时,你便会扪心自问,是不是自己不够努力。此时,你便会加倍投入,这便是毁灭的开端。同样,你本来从未参与到这个市场,当看到新闻,或许你无动于衷,当听到你的同事轻而易举赚取了一年的工资,你便会内心骚动,我也能!


人们或许会斥责这是贪婪,鄙夷这些贪婪的人们。但贪婪就是人们的本性,狂热时代的随众贪婪本身并没有任何问题。人们贪婪美色,这才有南方有佳人,一顾倾人城。人们贪婪美食,这便有琳琅满目的满汉全席。这些随众贪婪逐渐成为潮流。

以前微博上有个博主,写了一篇长文分析中国的房地产狂热(house frenzy),他讲中国年轻一代的刚需盘称之为最为贪婪的一部分购房人群,将房价的上涨称之为裹胁,犹如非洲草原上迁徙的角马群一般。刚需盘以结婚自住为根据,耗尽家中几乎所有的积蓄,实则为“上车”,他们背负着数十倍于自己收入的贷款,是化解房地产压力最大的束缚,是推动房价持续上涨最大的力量。有人或理智的认为房价过于高昂,不值得购买,毕竟不动产投资具有巨大的信息鸿沟,不同的城市,不同的地段,甚至不同的楼层,价格天差地别;或者中国的房屋质量堪忧,而且由于维护不到位,折损非常严重。但当社会上所有人都希望或者坚信房价的持续上涨,而这个社会曾发生过文化革命这种超常群体性事件,集体主义与宗族文化交织的社会文化基石,无疑你将被社会孤立,甚至寻不得人生伴侣。或者说比起被族群抛弃,惶惶不可终日,焦虑失败感萦绕不散;跟随群体拥抱泡沫,最后或许会灭亡,听起来是个更动听的选择。

我们试图将泡沫和随之而来的崩塌纳入理性或者非理性争论的范畴,这样会诱导我们尝试规避它们。但是,就历史而言,泡沫可溯源自巴比伦时代,自我们文明伊始便萦绕文明。总而言之,它,是我们的那份永远想成为社会一员的渴望,最戏剧化的体现。作为人,唯一的选择就是接纳它,与之共舞。


文章链接:
 https://www.wsj.com/articles/from-1720-to-tesla-fomo-never-sleeps-11594994422 

作者: user

无趣的人。

《Fear of missing out》有4个想法

  1. 看到这篇其实我有点欣喜,因为我觉得比起公众号那篇fear 升华了很多,fear of missing out是人的本性。(我前一段时间刚好记住这句)恐惧和贪婪是商业社会的源驱动力。但是我要展开的话,就从金融市场来说:到底害怕失去什么? 一只股有没有勇气追高,或者害怕追高被套;一只股割肉止损离场…..这里面股性不同,人性不同。 greedy 这个那段我有不同的见解,在商业社会更多地是病毒式的扩张。“人们贪婪美色,这才有南方有佳人,一顾倾人城。人们贪婪美食,这便有琳琅满目的满汉全席。这些随众贪婪逐渐成为潮流。”这两个举例论证不太充分,1可以只爱,娶个漂亮的老婆还远谈不上greedy;美食也是一样的。食物需要人的耐心和珍惜。满汉全席跟美味并不等价。greedy到底指什么?科技是不是很greedy, 会不会有反噬?too greedy的人是不值得同情的。 fear 那一段我补充一下人性:人们对失去远远比获得更敏感。

      1. 那种倾尽6个钱包买房上车的,追高的,怕现在不上车,后来一辈子也买不起的,是一种fear of missing out;那种用投资杠杆买房的,投机的,是一种greedy.Up主今天说了一句:“所有的买家需记住,没有什么东西是必须买的,不要被焦虑骗进去。”
        p.s :这个app网站超级难用。邮箱为什么是必填项。

  2. 其实我看到这个标题有点惊喜,比公众号那篇fear算是升华不少。 刚好几个月前我看到同样的话“fear of missing out.”贪婪和恐惧是金融市场的源动力。如果是我,fear of missing out,到底是怕错过什么,择时对金融市场太重要。 一只股票敢不敢追高,怕不怕追高被套;一只股票敢不敢止损,及时断舍离….这里时间不一样,股票不同,人性也不一样。关于greedy,那一段的认证我个人觉得欠缺,深度不够。“人们贪婪美色,这才有南方有佳人,一顾倾人城。人们贪婪美食,这便有琳琅满目的满汉全席。这些随众贪婪逐渐成为潮流。”一个男性想娶漂亮的老婆还远远算不上greedy,可能也是因为爱; 满汉全席和美食并不等价,食物需要耐心。greedy可以更多的从商业机构的角度去解剖。那些科技企业病毒式的扩张,不顾伦理,一切为实用主义,是不是too greedy,是否会有伦理性的反噬?这只是其中的一个角度。房子那个是被裹挟,人追求居所其所,还远算不上greedy.背后操盘的那些才是greedy.

评论已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