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为瓦全

前些日子看了部美剧,叫做Condor。每集片头都会用名言来开门见山。其中一句甚是亲切。

Better a diamond with a flaw than a pebble without.

Better a diamond with a flaw than a pebble without.

孔子

然后我开始疯狂的搜寻中文原话。

对于此句最好的传译是:宁为玉碎,不为瓦全。

但这句出自于《北齐书》:大丈夫宁为玉碎,不为瓦全。 元景安也因为此句而名留青史,他的本意在于誓死效忠自己的家族,拒不改姓,不承认北齐对东魏的篡夺。后来意义也渐渐的延伸,人应当保有气节,大致相当于西方的骑士精神(Chivalry)。再往后来,自诩为华夏传人的日本,以”玉碎“为军人最高的荣誉,在二战战场上让西方人颇为震撼。

二战时日军的神风特攻队。

那孔子的原话究竟时什么呢?众里寻他千百度,到是在孔子语录《论语》中寻得一句比较贴合的:子曰: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生以求仁。

朝闻道,夕死可矣。孔子也是说过不少血气之话。从我的理解,朝闻道和杀生求仁展示了孔子的一体两面。朝闻道是人生的一大幸事,而传道也是孔子所追寻的,周游列国,惶惶不可终日,理想未能实现,也不忘著书以启后世。杀生求仁则是另外一种传道,凡是真理,必值得用生命来捍卫,如埃及罗马时期的希帕提娅为理性而死于宗教之争。

电影城市广场讲述的就是埃及最后一位科学家的故事:

死亡成就了仁。如在汉密尔顿音乐剧中所述:who lives who dies who tell our story。杀生成仁的烈士方是对正道最好的诠释,对真理最掷地有声的证明。


我国历史,上下千年,真正堪称大变局的唯有两个时期。一曰春秋战国,二曰清末民初。前者是民族的诞生,后者是民族的涅槃。

三国有说,天下大势,分久必合,合久必分。大分大争之世,志士仁人,风流人物,层出不穷,尤以春秋秦汉为甚。我最喜欢史记中的刺客游侠列传,太史公本为刚强之人,二十余哉,呕心沥血,成史家之绝唱,而刺客游侠列传是太史公颇为满意的部分。

太史公写史记,专为大多出自社会底层的游侠刺客货殖立传,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甚至为班固所诟病。这大抵是太史公游览见闻之多的情怀所在,太史公说道:自秦以前,匹夫之侠 , 湮灭不见 , 余甚恨之!所以他要为荆轲,聂政,郭解,专诸立传。

游侠与刺客是春秋秦汉时期最令我神往的话题。春申,孟尝,平原,信陵四君子,为战国之侠;郭解,朱家则为秦汉布衣之侠。游侠注重气节,维持仁道,而刺客偏重武力,知恩图报。总的来说,游侠更具有所谓的独立人格,讲究施恩于人,多行义举,这是为统治者所患的。

而春秋以降的游侠与儒家有许多交织。孔子的弟子便有子路,冉求这类勇猛之士。

子曰:言必行,行必果,硁硁然,小人哉! 而言出必行是为游侠的行为准则。

子曰:见利思义,见危受命。这也是游侠的担当精神。

韩子曰:“儒以文乱法,而侠以武犯禁。”二者皆讥,而学士多称于世云。至如以术取宰相卿大夫,辅翼其世主,功名俱著于春秋,固无可言者。及若季次、原宪,闾巷人也,读书怀独行君子之德,义不茍合当世,当世亦笑之。故季次、原宪终身空室蓬户,褐衣疏食不厌。死而已四百馀年,而弟子志之不倦。今游侠,其行虽不轨于正义,然其言必信,其行必果,已诺必诚,不爱其躯,赴士之阸困,既已存亡死生矣,而不矜其能,羞伐其德,盖亦有足多者焉。

司马迁

儒以文乱法,侠以武犯禁,而人主兼礼之,此所以乱也。夫离法者罪,而诸先生以文学取;犯禁者诛,而群侠以私剑养。

韩非子- 五蠹

在韩非子看来儒家和侠士都是扰乱国治的祸乱分子。有趣的是,韩非子所痛恨的派别中没有墨家,墨家一直被称为游侠的起源,在秦汉后,墨家作为战国显学也随着游侠而消亡。不过太史公说:然耳,儒墨皆排摈不载 。可见游侠并非墨家的直接传承。但也不能否定墨家对后世侠义精神的巨大影响。

孟子尽心上有云:墨子兼爱,摩頂放踵利天下,為之。墨家是先秦百家中最为有名的行动派,子墨子:任,士损己而益所为也。任,为身之所恶,以成人之所急。墨家的守则就是自我牺牲,天下为公的大侠之义。墨子出生平民,对权势和礼乐颇为反对,用人不拘一格,不问出身。墨家是大侠,在于救世。


救世之道与侠义之行薪火相传,在千年之后的近代史舞台上再次相融。辛亥革命的先驱托生于民间的帮派。兴中会,同盟会等诸多会员都来自于满清南方的天地会,洪帮等帮派。

自然民国的仁人志士颇有战国游侠刺客风尚。有谭复生的有心杀贼,无力回天;蒋介石津津乐道于对陶成章的刺杀;汪兆铭携炸弹以刺摄政王载沣。

不为瓦全大概也是革命精神的一种历史传承。

作者: user

无趣的人。

《不为瓦全》有2个想法

  1. “周游列国,惶惶不可终日,理想未能实现,也不忘著书以启后世。”
    我是一只讨厌的啄木鸟,孔子没有著书,你不要想象他啊,他书跟苏格拉底一样,都是弟子整理的。二手来源,就有很大的争议空间。
    我好想说清末民初民族没有涅槃,只是一小部分仁人志士受到外来冲击勇敢的探索和觉醒,普通大众的社会结构和关系演变的还是非常非常慢。(不是坏事)不然当初李鸿章也不会那么孤立无援。(当初李鸿章一直都想买的那艘快速的驱逐舰,因为各种原因没有买到(不是由于缺钱),慈禧和当时日本那位天皇的亲戚(别人省吃俭用买武器)做对比,最后被日本买去了,结果大败清军。不是由于人不行,这是非常讽刺的地方的。)(“中体西用”是他们的理想。那个时候中国传统的道德结构框架非常稳定,民俗还是很好的。《李宗仁回忆录》写过,清末的时候如果发生了很恶性的社会事件,县官是要引咎辞职的。后来革命了,结果社会风气越变越坏了。当初抗战胜利的时候,蒋介石部队有个将领(名字忘了),简直是劫收。气的村里的前清的一个老秀才, 就说活了那么一把岁数。从来没有看到他们那样当兵的,比清朝还要差了。后来那位将领杀了底下的小军官。至于“杀身成仁”,清末民初包括抗战的时候都太多了。舍生取义,这种太悲壮了。“男儿若论收场好,不是将军也断头。”
    就到这里吧,后面我就不评论了。我只想说,社会现实是个很复杂的东西。
    “宁为玉碎,不为瓦全。”
    抗日的时候,一致对外,是宁为玉碎;
    内战的时候,内斗频频,是宁为瓦全。

    1. 1:孔子作春秋,春秋说是他的哲学思想集大成之作。思想表现在历史书中在古代很正常。
      2:民国称之为礼乐崩坏,不也和战国切合。刺客列传里面的当街刺杀,血流五步,这种私斗也是之前不见的。

评论已关闭。